业内参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策法规>业内参考

【深度】从金融科技看中国消费金融的演变

    来源:互联网金融公众号    时间:2019-11-27 15:20:44    访问:

来源:品钛研究院 ,作者杨梦滢

转载:互联网金融公众号

一、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

中国一直走在金融科技发展的前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科技市场。在投资方面,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交易价值突破255亿美元,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9倍,并占2018年全球所有金融科技投资的46%。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去年中国一半以上的金融科技投资来自于互联网巨头的单笔交易,蚂蚁金服于2018年5月宣布投资140亿美元到金融科技。其次是来自百度旗下度小满金融的43亿美元投资和陆金所的13亿美元的投资。

中国金融科技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探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由于中国的传统金融服务相较于发达国家并不发达,金融科技让中国超越了发达国家标志性的银行传统金融服务,并为像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提供了发展机会。此外,在行业发展初期,由于中国对科技创新、创业的鼓励,监管环境相对宽松,也间接推动了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

作为新兴行业,金融科技的业务类型和盈利模式呈现出多样化、高度细分且相互交叉的特点。金融科技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网络信贷、智能金融理财服务以及区块链技术四个部分。

H2 Ventures和毕马威发布的2018年金融科技报告指出,在全球前十大金融科技公司中,有四个是中国公司。并且全球100强金融科技公司中,有34家公司从事支付业务。这种趋势也反映出,在蚂蚁金服和腾讯的带领下,许多新的金融科技开始为快速发展的行业提供服务。中国的金融科技主要集中在零售业支付领域,这也为许多中资银行开始与技术服务提供商建立合作创造了空间。

二、金融科技重构消费金融生态

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给消费市场带来的变化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为传统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条件。

消费金融是指以消费者或家庭为服务对象,以生活消费为目的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消费金融的出现打破了即期消费的流动性束缚,提供了一种新的跨期消费模式,可以帮助消费者以更快的速度得到更多的消费产品或服务。

据品钛研究院观察,中国的消费金融发展历经改革开放初的萌芽、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成长,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试点,以及2013年后的快速发展四个阶段。

微信图片_20191126104913.jpg

2013年余额宝的出现,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消费金融公司注入了新力量。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小贷业务相继推出,激活了在线消费场景的资金转化。

同时,以P2P为主的互联网借贷在这个大环境下迅速发展,成为可与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相匹敌的消费金融生态圈中的第三类玩家,一个多层次的消费金融市场逐渐形成。

微信图片_20191126105626.jpg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积极参与是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规模呈几何式增长,从2014年的0.02万亿增长到2018年的7.8万亿,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放贷规模增幅近400倍,并遵循着金融科技背景下的业务逻辑,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

金融科技为金融机构和消费者提供连接“出入口”

以互联网金融和数字化银行为主的线上消费金融服务形态一方面为金融机构快速、便捷和标准化业务服务提供出口,另一方面将消费者的行为数据、交易数据、言语数据留存于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入口。

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赋能消费金融,赋予消费金融服务智慧形态

商业银行或有支付牌照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图像数据处理技术,根据客户的交易转账信息构建交易社交网络图,并根据客户的交易附言,利用言语数据挖掘技术识别客户消费圈,从中发现客户间已有的、稳固消费习惯,识别出客户的消费需求,激发客户潜在的消费需求商机。

三、线上线下模式相结合

消费金融的主体是消费,金融作为载体则拓宽了消费的交易方式。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线上消费金融的发展。选择线上还是线下消费金融服务模式是一直持续探讨的问题。相较于传统的线下消费金融,线上消费金融的核心在于流程的一体化和自动化,无论客户来自线上还是线下,一种“线下获客、线上运营”的模式成为消费金融发展的主流。

消费金融生态圈的玩家通过自己的线下团队或者第三方机构,从线下场景(教育、3C、家装、医美等门店)进行获客,而贷款的申请、审批、和贷后的管理都是通过线上流程完成。

由于现在消费金融服务的主要目标客群是85后和90后的年轻群体,也是被成为互联网的“原生一代”,这类群体主要消费活动都是通过线上进行的。再加上这类客群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和尚无一定收入积蓄的“职场新人”,在客户类型中都属于长尾客户,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才能很好触达到这类客户群体。

因此,通过电商、APP或微信等入口直接获客的纯线上模式目前也逐渐成为很多消费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选择。

四、发展与挑战并行

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迅速发展,无论是传统的消费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互联网化,还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如电商平台、垂直分期平台、网络借贷平台),都在从事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

基于良好的用户体验、便捷的贷款审批、纵深的消费场景、深度的金融科技应用等优势,互联网消费金融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行业内却呈现出细分的“马太效应”现象。

电商平台拥有众多的用户、综合的消费场景、较完善的风险控制,无论是蚂蚁金服的花呗、借呗,还是京东的白条、金条,都有快速发展的态势。

垂直分期平台则深耕细分消费场景,比如以乐信、趣店为主的校园分期购物平台迅速兴起,都在2017年于美股上市。网络借贷平台则以P2P消费类贷款的快速发展为主。

然而自2016年以来,中国的P2P和校园贷行业经历了很多动荡,由于国家对其的严格监管,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P2P平台因运营违规、纠纷、资产冻结和高管携款潜逃而陷入困境或退出市场。尽管近两年来,政府对中国P2P行业进行了监管改革,但行业整体的发展导向并未明了,导致行业内对P2P未来的可行性及其预期规模有诸多猜测。

如何在避免该行业发展过热的同时还能维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不仅是中国,也是全球在金融科技领域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湖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0月16日发布公告,成为第一个宣布取缔管辖内全部网贷机构P2P业务的省份。随后,山东也宣布未来将对全省范围内未通过验收的P2P网贷业务全部予以取缔。而在之前,拍拍贷和陆金所也相继将自身旗下的P2P业务转型。据《P2P网贷行业2019年9月月报》统计,截至2019年9月底,全国P2P运营平台下降至646家。

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监管的趋严,促使部分消费贷款向传统银行体系回流,寻求相对安全的收益。如何在出台明确的规章制度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能激发和鼓励金融行业的创新,这是在金融科技发展的时代,监管者在政策制定层面的首要研究问题。

五、未来之路

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走在世界前列,而其与消费金融服务的结合另许多西方企业印象深刻。

市场上经常用这样的描述来形容中国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公司密切关注西方的创新,并模仿借用,然后迅速地扩展它。比如移动支付的想法诞生于美国,但却在中国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现在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规模是美国的50倍。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高了智能手机在中国市场上的普及率,金融科技公司围绕智能手机建立了新的生态模型,并通过应用程序交付给消费者,传递以实用性、简单性和便利性为主的用户体验。

正因为如此,相较于热衷于关注市场垂直领域的西方企业,中国企业则更偏向于在一个领域的横向发展,建立一个全面的生态系统,与之配套的是各种应用程序,来满足消费者对不同金融服务的需求,如支付、财富管理、信贷、出行打车、食品外卖、旅行预订等。

尽管现阶段在金融科技行业存在诸多挑战,但业内许多专家对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持乐观态度。金融科技已经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消费模式、收入来源和投资机会,并且将持续发展下去。

相关数据统计,到2020年,金融科技交易价值预计将达到每年18.4%的平均增长率,全球金融科技的交易价值预计将达到8.4万亿美元。投资者将继续寻求在保险、银行、监管、技术、资本市场上的创新。

从2009年开放消费金融试点到现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蓬勃发展,这十年即是一部消费金融的进化史,也是一部金融科技的发展史,如何将场景与科技相结合,为消费者创造更多服务的便利性是今后发展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

最近刚发布的《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仍有近40%成年人从未获得消费金融服务,并预计消费金融还有至少五年的高速发展期,并且表内消费金融占总信贷规模有可能突破25%以上。

在国家积极倡导普惠金融的同时,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数据主导的数字普惠金融正带领消费金融的发展迈向更高的台阶。数据和技术将成为未来消费金融发展的两大驱动力。但是如何做好资金的管控,信用的精确评级,以及消费金融服务背后涉及到的一系列诸如暴力催收、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一些列问题,也在影响和制约消费金融的发展。

政府增强监管的同时,行业的自律也必不可少。消费金融的根本是为消费者服务,普惠的根本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金融服务,金融科技的发展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提高服务用户的能力。如果摒弃这一核心理念,消费金融必将偏离良性的轨道发展,对社会也将造成巨大不良影响和后果。

 

上一篇:
巴曙松:发展进入深水区后,中国支付产业该如何破局?
下一篇:
毕马威:2019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
友情链接

2019 © 重庆市支付清算协会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19010863号-1

服务电话:6315 1107 / 1108 / 1099  传真:63151104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黄山大道中段7号木星科技大厦10楼